通过以上对国内外建筑垃圾管理现状的分析和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实践的总结,笔者认为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综合治理产业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管理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管理体系陈旧,跟不上时代发展,限制了建筑垃圾综合治理产业化运作的顺利实施。建筑垃圾管理机构没有统一的归口管理,权利重叠,多头实践,权责划分不清,组织协调困难,容易产生职责推诿和决策矛盾,对建筑垃圾综合治理产业化发展极为不利。
法律法规不完善
目前我国关于建筑废弃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不多,且大部分法规制度都只是原则性的规定,缺乏具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没有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在现有的法律规章制度中,没有建筑垃圾管理相关的定量指标,也没有相关的污染环境控制方面的标准以及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效率标准,大大增加了具体管理工作中的困难。
科研投入不足,缺少技术标准和规范
我国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起步较晚,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不足,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缺乏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能力,而且设备陈旧落后,与技术的全面推广还有很大的距离。
目前还未建立再生产品相应的技术标准以及指标参数。比如建筑垃圾的力学、强度、结构等方面的特性指标,再生产品的标准、技术和使用规范等。
缺乏政策引导及扶持
在建筑垃圾综合治理产业化发展的初期,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制定刚刚起步,此时建筑垃圾处理企业亟需政府的大力引导和扶持。建筑垃圾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环境影响评价、检测、监管制度、排污收费等各个层面,没有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企业往往会举步维艰。但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工作,对建筑垃圾综合治理和科学利用缺乏政策引导。
企业建设用地获批及融资困难
建筑垃圾治理行业属于无利或者微利行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但目前很多建筑垃圾处理公司的处境却很尴尬,虽然企业从事的是一项光荣的环保事业,但在企业用地的实际问题上却很难得到政府支持。建筑垃圾和其再生产品要占用很大的场地,但大部分城市都不允许在中心城区建设建材类企业,使得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很难在城市中立足,而只能在郊区或者填埋场内生存,这无疑会增加建筑垃圾清运的成本。
一般民营企业很难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加上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认知度不高,民间资本也不愿意投入到这个行业,造成建筑垃圾处理企业很难实现规模化发展。
再生建材还未被接纳,产品销路不畅
不管是建筑企业还是普通市民对建筑垃圾再生产品还没有真正的接纳,认为再生产品都是用废料制成,质量能不靠,加上与传统自然资源生产的建材价格相比并不具有很大的优势,使得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很难得到市场的认可,导致再生产品市场需求量较小。